close

 

統一與多元的基督信仰---Ch 15 神國 摘要

神的國度具有其已然性和未然性。神已經並一直在名義(有此權利及能力)上作王,但唯有在將來才在實際(實際上按其完美意旨運作)上做王;基督教宣告並相信,神國並非一個全然屬於未來的實有,也是一個當前的實有。

一、               基督教在神國議題和爭論

1、      已揭示的真理

u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會隨著基督再臨而結束。

u          基督的統治和主權在現在是隱而未現,在教會之內成為可見的,預示祂再臨時的國度。

u          基督再臨時,神國會以新的方式被確立和彰顯,神會造出一個永遠的新天新地。

2、歧異:在已揭示的真理中,人們做出了不同的詮釋,基督教內部也一直存在著歧異的看法。

二、               基督教在世界終局及神國的立場

1、      必須持守的立場

u        耶穌基督必再臨地上。

u        基督再臨時,要確立或全然彰顯神的統治和主權。

u        最終神要創造出一個存到永遠的新天新地。

2、      聖經

u        神國具有未然性(ex.2125-31)也具有已然性(ex.1721

3、      歷代神學家的觀點

u          愛任紐、特土良

n        新天新地是隨著基督千禧年統治之後而來的永存實體。

u          俄利根

n      在萬物復原論及神國是一個漸近過程的終末論上有些怪異,但他相信並教導萬物在基督再臨後將有新的秩序。

u          奧古斯丁

n        堅拒萬物復原論,但同意萬物在基督再臨後會有新的秩序,稱之為「上帝之城」。

u          加爾文

n      傾向強調教會是神國,把千禧年視為教會時代,基督再臨之後的時間,就是神藉教會實現祂的統治和主權的時間。

u          潘寧博、莫特曼

n      把現實的終末論注入主流神學中,主張耶穌基督的再次顯現及他在地上建立的神國,是人類之間彼此的聯合,又是人類與神的聯合。

4、    共識

u    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神的國---早已因基督的復活及聖靈被差遣到教會來而揭開序幕---就要完成。

三、               對世界終局的非正統立場

1、      激進現實終末論

u          信念

n      把基督的再臨、新天新地降為在信徒生命、教會中的一個屬靈、實存實體。強調神國和目前現實的延續。

n      直接或間接否認基督將有形有體回到世界施行審判救贖並確立神在萬物萬人之上的主權。

u          影響

n          諾斯底、自由派、非正統新教神學、承認「現世神國」神學的某些靈恩運動人士。

u          批評

n          靈意化、實存化地將應許投射到現在,抹煞了基督徒對將來的盼望。

2、      極端復臨說

u          信念

n      神國全然屬於未來,過去和現在沒有神國的成份。強調神國和目前現實的斷裂。

n      終末論超過單單強調聖經預言,在教義上強調一套在聖經以外的終局概念。

u          批評

n          當復臨說把受造世界描繪成無神駕馭、神現在還不是而惟有未來才是主,即成異端。

n          傾向未來救贖,而非以十架與復活作為神決定性的救贖工作。

n          錯過了對世界的關注。

四、               基督教信仰在世界終局的不同看法 

1、      對天啟文學的不同詮釋進路

u          未來論:聖經天啟文學所採用的符號和意象,是指著相對於現時來說仍是未來的實體而言。

u          過去論:聖經天啟文學所採用的符號和意象,是已應驗的符號和意象。

u          歷史論:看作代表與領受啟示之人處於同時代的人物、事物和事件。

2、      對於世界終局的基督教教義

u          前千禧年說

n        信念

ü        基督要在這世代結束之前,以可見的形式重臨地上、在全世界建立圓滿的神國度。

ü        前千禧年派認為千禧年的意義在於它是神用來展示公義、表明祂心意中的世界樣貌。

n        批評

ü        解釋聖經的預言及天啟文學上,過分字面化。

ü        減除了基督徒對當前環境及社會公義的關注。

u          後千禧年說

n        信念

ü        基督再臨之前,有一個真實的地上神國,相信世界體系會在主再來前基督化。

n        批評

ü      缺乏聖經支持。但為基督徒在社會公義和傳福音上的參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u          無千禧年說

n        信念

ü        否認基督再臨之前或之後會任何政治社會的、歷史的神國。

ü        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把神國等同教會及神在世界內隱藏的統治和主權。

ü        神國在歷史之內是神藉基督與聖靈在教會與天上的臨在。

n        批評

ü      最初教父們支持的是前千禧年說,反對對於新約中提及歷史的神國作出寓意化理解,到了奧式才出現無千禧年說,可能是受到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影響。

ü      怕會引出激進現實終末論。

五、               基督教在世界終局的綜合觀點

1、    應避免的危機

u        避免把關於一切未來事件及形勢的基督教真理及信念縮到最小。

u        避免對末事狂熱和偏執。

2、    結論

u        基督徒應學會如何歡喜地活在盼望中,卻不流於在激情主義及散播恐懼中打滾。

六、               反省

          關於世界終局的討論,一直都存在著歧異。一方面對天啟文學的不同詮釋進路會產生對世界終局的不同意見,一方面神學思想家不同的經歷和其對社會的關懷也會產生具有新的火花的終末論,如莫特曼的盼望神學。只要基本的立場沒有動搖,對於終末不同的看法,都可以作為基督徒生活在世上反省與實踐的參考和提醒。

的確,要有對終末論深刻的認識,基督徒才能夠帶著深刻的盼望擁抱世界,並朝向萬物的新造不斷邁進。就好像莫特曼主張必須恢復基督徒整體的盼望觀,作為個人與教會在思想和生活上的原動力。末世論必須脫離「基督教教義末尾無傷大雅的一小篇」(巴特)之地位,而挺身居於高位。這個世界渴求希望,若不使末世論的希望擴及於人類,人類就會在基督教之外尋找希望。(基督教神學手冊p.559

在已然與未然的張力、經驗與希望的衝突間,我很欣賞莫特曼的末世論概念---向實在揭示其前途與未來可能性的預見,揭示實在的未來,亦照亮實在,使信仰被置於變化和更新的歷程中……上帝永遠是我們前面的上帝,祂在自己關於未來的許諾中同我們相遇,所以上帝不是超越的、也不是內在的,而是臨近(imminence),即承認上帝是即刻到來的那一位(imminent one);上帝既是末世論的超越,亦是末世論的內在,未來是上帝存在的終極範疇。未來,對上帝而言,意味著自由、可能性和新事物的機會。

在神國的已然性和未然性之間,「基督徒所嚮往的天國並不是遙遠的他鄉,信仰也不意味著是逃離這個世界,而是追逐未來或實現未來,信仰使人面向基督的無所不包的未來。信仰即是信仰未來的盼望。」(曾慶豹)然而,即使我很期盼末世論能帶來基督徒具體的信仰生活實踐,還必須考慮到教會和世界之間複雜的辨證關係---要怎麼參與?怎麼帶來改變與轉化?怎麼樣在否定和肯定間取得平衡?常說好的理論能帶出好的實踐,但這中間會遇到的困境和張力是否又會帶來理論的調整和修正?無論如何,基督徒信仰群體應該可以有這樣的交託與共識---讓神的靈引導帶領我們在末世論所帶來的盼望之中積極活出影響人的生命、企盼基督再臨後的新天新地。

遇到這種容許多元詮釋的信仰議題,我也不免想起范浩沙在神學詮釋學所言:「我們的知識必須因著謙遜而變得緩和,而我們的懷疑必須被堅信所平衡。」堅定持守在應許中確定的末世論立場、宣揚這份珍貴的終末信息與盼望;在我們無法完全明瞭的細節中,我們也用謙遜開放的態度彼此傾聽,讓文本來試驗理論、謹慎察驗理論與實踐帶來的效果,避免對末世毫不期盼關心或是對之過份狂熱偏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ovedeag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